
2025年10月18日上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亨利·卢斯讲席教授Pascal Boyer教授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许晶研究员受邀到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本次交流以“民间经济信念(Folk-economic beliefs,FEBs)”为核心议题,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韩俊魁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薛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林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苏春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索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杨丽及学院学生代表齐聚现场,围绕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活动伊始,韩俊魁教授对Boyer教授和许晶研究员的到访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本次交流的核心目标为:聚焦“民间经济信念”这一前沿议题,分享最新跨学科研究成果。随后,参会师生依次简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关注重点,为后续学术讨论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基础。
接下来,Boyer教授以“Folk-economic beliefs: why people understand exchange but misunderstand the economy”为主题,从定义、起源、实践案例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享。

Boyer教授首先界定了“FEBs”的核心概念,指出其本质是人们在经济认知中常见的偏差,主要源于四大因素:无知(Ignorance)、自利倾向(Self-interest)、外界说服(Persuasion)及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这些偏差会影响人们对经济行为的判断,形成与专业经济学逻辑不同的“民间认知”。
从进化的角度,Boyer教授提出,人类的经济信念源于“祖先环境中的交换行为”。他认为,早期人类为适应合作需求,演化出三大核心能力:基于声誉的伙伴选择机制、对欺骗行为的检测能力以及社会投资的动机,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民间经济信念的进化基础。同时,他强调交易的“双重价值”,近端价值是具体的交易行为,终极价值则指向人类的生存适应。
为让理论更易理解,Boyer教授结合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一是国际贸易认知偏差。人们常认为“进口导致国内岗位减少”“他人盈利即自身亏损”,体现了“联盟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将经济问题视为群体间的竞争,认为财富具有“竞争性”,从而形成“零和博弈”的认知。其二是市场风险认知。大众对市场常存在“危险”的判断,这种认知源于对复杂经济系统的简化理解,忽略了市场中合作与长期关系的价值。此外,Boyer教授还对比了人类与动物的贸易差异。他指出,动物贸易存在局限,而人类贸易无边界,且史前时期便已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体现了人类经济行为的独特性。

在主题分享后,许晶研究员从跨学科视角发表看法,并提出三大核心观点:一是学科交叉的价值。本次研究打通了经济学与人类学的边界,共同聚焦“为什么”的底层问题,为理解民间经济信念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二是文化与认知的关联。特定文化会过滤信息,影响人们的经济认知;例如儿童对“公平”的认知会随成长变化,而社区范围的差异,也会让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得出不同结论。三是学术研究的大众属性。许晶研究员强调,学术不应脱离大众,需向普通人传递知识。

在韩俊魁教授的主持下,活动进入互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民间经济信念与文化、社会结构的关联”展开提问,Boyer教授与许晶研究员逐一回应,形成多轮精彩对话。
林红副研究员提出,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与民间经济信念高度相关,且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也常探讨“公平”问题。Boyer教授回应称,“公平”是跨文化共通的经济认知核心,无论是古代法律还是传统观念,本质都是为了维护群体合作的长期稳定,避免短期自利破坏整体利益。

薛贵教授以“温州、广州家族经济”为例,提出“人们为何在不确定环境下仍偏好长期关系”的问题。Boyer教授指出,即使在短期交易中,多数社会仍会“延伸善意”;例如美国的小费文化与法国的“小费视为侮辱”差异,本质是情境下的文化规范差异。他还举例“印度小镇蛇患政策”,政府鼓励卖蛇却导致养蛇泛滥,说明经济决策需考虑多主体互动,群体讨论能提升决策理性。

苏春艳博士关注传统社会中“无价格交易”的现象,如美拉尼西亚的“猪与礼物交换”。Boyer教授回应,类似的交易看似“非经济”,实则是“声誉与善意的重建”。例如库拉贸易、村庄间的仪式性赠礼,核心不是物质价值,而是维护长期合作关系;若一方无法回馈,甚至会选择“逃跑”,避免破坏善意。

肖索未教授指出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学观念,并区分了“直觉思维”与“受过训练的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以此引发对大众经济学认知来源与差异的探讨。Boyer教授在回应时,以经济学教授对经济学和人类学学生的测试为例,说明并非教学改变经济思维而是具备相关思维者才学经济学,并指出两种思维应用于现实可能有偏差。杨丽副教授就此问题也与两位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韩俊魁教授提出两大问题:一是其他人类学家,尤其是关注本体论转向的学者如何评价该研究,二是认知研究和实验法如何应用于田野调查。Boyer教授回应,其研究获学界认可的核心是“打通了心理学与人类学的方法”,例如通过“经济游戏”观察群体互动,发现小范围交易中“竞争会转向群体收支平衡”;许晶研究员补充,跨学科研究需“以问题为核心”,而非局限于单一学科方法。

在Boyer教授的精彩分享以及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中,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Boyer教授的主题分享为民间经济信念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许晶研究员的评论及师生的互动问答,进一步拓展了跨学科研究的思路。活动不仅丰富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学术氛围,更搭建了“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对话桥梁,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供稿|潘奕菲 林奕琪
图片|潘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