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动态
首页» 教育教学» 培养动态
宋振韶: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及实施路径
时间:2024-11-04 点击数:

2024年10月30日,我院荣幸地邀请到了宋振韶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及实施路径》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群英副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主讲嘉宾。宋振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兼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任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我成长、情绪、文化心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育人工作。

宋老师首先指出,抑郁并非无源之水,它与我们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失联”有关。从与工作、他人的失联,到与价值观、童年创伤、社会地位、自然、未来乃至基因和大脑变化的“失联”,这些都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讲座中,宋老师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化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概念、东西方文化对“人”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的核心概念,以及中国文化视角下心理健康的实施路径。

他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对比东西方文化对“人”的不同理解。从《尚书》到《新华字典》,宋老师梳理了中国文化中“人”的概念演变,强调了“仁”作为全德之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宋老师引用了历代关于“德”的观点,探讨了德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德行。

在比较东西方文化中对“人”的理解时,宋老师提到,西方文化中的“person”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育人即育心”,认为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紧密相连,而不仅仅是大脑的生理状态。



最后,宋老师提出了中国文化视角下心理健康的实施路径,包括三己修养法、人师的率先垂范、超越自我的精神、和睦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家校关系等。宋老师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能够引导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充盈,为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提供宝贵的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他特别强调了“器”、“艺”、“事”、“技”的重要性,即方向与方法并重,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抓手。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讨论热烈。宋老师耐心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自身的心理健康管理。



宋振韶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讲座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更为我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施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这次讲座,我们更加坚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还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