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讲座回顾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29 点击数:

2025年10月16日下午,“致敬经典”系列读书会首场领读顺利举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应星教授莅临我院,深度导读卡尔·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屈智勇院长到会致辞,介绍了应星教授的代表作及其在学界的广泛影响力。读书会吸引了校内外多个院系不同专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读书会由副院长尹栾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应星教授首先从“何为经典著作”切入,从六个核心维度为现场听众搭建起理解经典的思维框架。一是“经典理论与中层理论”,经典理论与中层理论不同,是跨越时代与学科的根本性思考,具有“无用之大用”;二是“经与史”,阅读经典既要关注不变的、根本的“经”,也要进入变动的、具体的“史”;三是“立其大与立其细”,对经典著作要把握整体脉络,也要逐字逐句细读;四是“信与疑”,读书要具有批判意识,但要区分经典理论对话与个人零散思考;五是“独白体与对话体”,要根据著作风格选择解读方式;六是“分析与叙事”,理解《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需要融入具体历史与人物,避免仅停留于结构、阶级等理论概念。总之,阅读经典既要实现“由薄到厚”的细节挖掘,也要达成“由厚到薄”的抽象提炼。

在书籍的内容解读中,应星教授盛赞马克思为“反讽大师”,指出著作核心并非评判路易・波拿巴个人,而是证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他援引列维・斯特劳斯的评价,强调该书为阶级斗争分析提供了“活生生的画面”,更开创了事件史与结构史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结合“结构—局势—行动者”的分析框架,应星教授展开详细阐释。在结构层面,马克思将阶级的终极性力量,置于具体的历史局势与活跃的行动者之中进行考察,揭示了结构通过局势与行动得以实现的复杂机制。在局势层面,他剖析了马克思聚焦法国的深层原因——相较于德国思想家对“君王”“民族”的执念、英国思想家对“自然秩序”的推崇,法国激烈、复杂的斗争传统,使其成为研究阶级博弈的最佳样本。国家、政党、阶级、经济、社会、观念诸因素在近几十年里交汇成一种局势,对法国当时的政治走向起着阶段性、条件性的作用。在行动者层面,路易・波拿巴自身的特殊性与能动性,正是构成历史之复杂性与偶然性的关键要素。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结构、局势和行动者折叠在同一时段的事件中,体现了事件社会学的要义。

从把书读“薄”的角度出发,应星教授还抽丝剥茧出了著作中的两大线索。一是明线——阶级的下行图。法国1848-1851年的政治进程,呈现出革命性不断倒退的路径:从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资产阶级共和派、秩序党直至波拿巴,其革命性是逐次递减的。此外,针对小农这一特殊群体,应星着重解读了马克思‘一袋马铃薯’的经典比喻,深刻阐释了小农‘既是阶级又非阶级’的双重属性。”二是暗线——国家自主性。通过分析波拿巴政变成功的原因,深刻揭示了国家机器如何看似超越社会各阶级,形成相对独立的权力运作逻辑。




在互动环节,国曦今、杜静元、赵秋雁、杨丽等多位师生依次点评和提问,围绕经典理论的关联性、微观与宏观的方法论衔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当代启示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应星教授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回应,他再次强调经典理论是“无用之大用”,尽管有时经典理论与具体研究看似关联度不高,但它们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研究者进入材料世界的方式。事件研究要反复琢磨,找到其中的矛盾与张力,发现自己研究的闪光点。

作为“致敬经典”读书会的开篇活动,本次导读不仅让与会者系统把握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理论精髓,更搭建了一个以经典为纽带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师生回归经典、深耕理论,为学术研究夯实基础。“致敬经典”系列活动聚焦历史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性别社会学、政治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邀请院内外学界名家开展导读活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