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数字社会与科学研究”系列讲座(二)——“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与平台治理”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25-05-12 点击数:

2025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吕鹏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与平台治理”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尹栾玉教授主持。北京校区师生近40人线下参与了本次讲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风险挑战与平台治理策略。



吕鹏研究员以“冷热交织的人工智能社会影响”为引,系统梳理了技术发展与社会形态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工智能从符号智能、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三次技术跃迁。结合康波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等经济模型,吕鹏研究员强调需要在多重时间维度下审视AI的社会影响。他援引斯蒂芬·霍金、杰弗里·辛顿等学者的警示,指出AI技术存在“奥本海默时刻”的风险——长期可能引发生存危机,短期则面临伦理失范、就业替代等现实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学派观点,吕鹏研究员向我们展示了AI社会影响的复杂性:既有杨植麟等学者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乐观预期,也有朱啸虎等投资人所关注的技术泡沫化争议,而“数智社会是否最终能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则需要通过更加准确的定义和测量来回答。

针对平台治理议题,吕鹏研究员提出“自我治理-外部治理-共同治理”三层次治理架构,认为平台治理场域应是由国家、数字平台企业、其他企业、社会共同形塑的治理空间。他强调,数字平台企业正从“技术提供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需在数据主权、算法伦理等领域承担更多责任;政府也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多重工具应对平台治理的升级挑战。此外,吕鹏研究员还就AGI伦理困境、生僻字数字化工程、“数字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等现象和概念做了阐释与引申。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AI时代的隐私保护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讲解精彩,吕鹏研究员结合理论剖析与案例解读,为师生们厘清了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多维图景和风险治理策略。通过讲座的学习,师生们加强了对智能技术和数智时代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担当——人文社科学者应主动拥抱数智浪潮,积极介入技术治理场域,为构建安全可控、价值向善的数字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





嘉宾简介:

吕鹏,清华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智能社会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科技社会学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为互联网平台治理、智能社会、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经济研究》《南开管理评论》《政治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