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作题为“卡车司机研究与劳工社会学”的学术讲座。社会学院师生及相关领域研究者近五十人与会聆听。讲座由副院长尹栾玉教授主持。
主讲嘉宾:清华大学 沈原教授
讲座首先建构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到布雷弗曼的“去技能化”和布洛维的“工厂政体”,再到霍克希尔德的情感劳动,重点探讨了劳工社会学中的劳动过程理论和阶级形成理论。沈原教授从劳工社会学视角出发,介绍了《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的调查缘起和调查过程。《报告》研究发现,卡车司机劳动过程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自雇体制,80%以上为自雇司机,兼具小私有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二是移动原子化劳动,“在路上”的工作状态导致高度流动性;三是生产与再生产融合,以卡车为家的生活方式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四是男性气质文化,艰苦劳动塑造了独特的性别符号;五是虚拟团结:互联网平台成为组织化的重要媒介。
沈原教授指出,调查报告作为社会学的新叙事文体,应该以学科理论作为学术支撑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容纳田野调查的数据和素材,并尽可能实现“有意义的细节”和“基于经验的概念”的有机结合。讲座最后提出了卡车司机群体研究迈向理论建构的三重维度:一是卡车司机的组织化及其意义;二是公路货运业的性别和劳动;三是公路货运业的制度安排与特征。
沈原教授特别强调,对卡车司机的研究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将数千万劳动者“带回社会学分析中心”的理论自觉。从建筑工、新生代农民工到卡车司机,持续二十余年的劳工研究谱系既是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生动和真实记录,也是对劳动者主体性的追寻和思考,为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深刻启发。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劳工组织化路径”“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异化”“青年群体的特征和代际差异”等议题争相提问,沈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活跃热烈。本次讲座学术范式严谨,语言诙谐幽默,内容引人入胜,既有深刻的经典理论分析,亦有对当代现实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思考,同时兼具了方法论层面的探索和可操作化建议,与会师生深度融入,获益匪浅。
嘉宾简介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退休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社会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Critical Sociology 中国编委,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曾兼任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区研究等。撰写、合著《市场、经济与社会》等著作八部,合译《帝国的政治体系》等多部译著,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