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应邀来我院做《田野课堂教学与社会学人才培养改革》精彩报告。院长屈智勇教授主持,院班子全体成员、各系主任和学院师生一起线上参加了本次讲座。
冯仕政教授沿着培养目标、具体做法和重要意义逐层展开。首先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应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思想力、行动力和完成力“三力兼备”的学生。当前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重技能、轻心灵,重要素、轻总成,重结构、轻遂行,重知性、轻情意等问题。冯教授强调,气质是融合学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素质而形成的一种总体性修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变化气质”,提升正气清气,摒除邪气恶气。
冯教授重点就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展开分析,提出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教育教学体系应改变以往相对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灵活定制课程,打造包括常规课堂、加餐课堂、田野课堂在内的多元化课程类型。其中,田野课堂旨在深化教学内容的本土性和实战性,是气质养成中具有总成性、收官性、转承性的一环。田野课堂的设置并非提供一套可供学生依计而行的成长手册和模板,而是提供一个生动的、可亲可感而又可控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探索、发现和磨练自己,相互观察、相互切磋。田野课堂旨在打破当前教学中的封闭性、内演性、松散性和静态性,促进教学的开放性、临床性、集成性和穿梭性。冯教授重点强调了田野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五实相生”,即实境教学、实战课堂、实务课程、实见成果和实作友圈;实施要领是“四结合六循环”;基本导向是问题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和互益导向。冯教授在最后进一步明晰了田野课堂的枢纽位置、核心作用和重要意义:田野课堂既是培养学生,也是锻炼教师;既是教学改革,也是招生宣传;既是宽口径,也是厚基础。
屈智勇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冯教授的讲座博古通今,立意高远。既有学术理论层面的深刻体悟和思想引领,又提出了实践管理层面的经验总结和可操作路径,为我院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宝贵借鉴和重要参考。
讨论环节,董磊明、萧放、周群英等多位教师分别从田野课堂的重要意义、教学方式、重点难点以及个人田野调研经验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
主讲人简介:冯仕政,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学教指委秘书长,全国MSW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治理新蓝图》等书。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