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少雅(1981-),河北深州人,民俗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2020.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讲师
2017.9-2020.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 博士后
2014-2017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 法学博士学位
2004-2007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 法学硕士学位
2000-2004 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 文学学士学位
论文:
1、《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以浙江诸暨市为个案》(独立作者),《民间文化论坛》2023年第1期。
2、Safeguarding Festivals Reflections on the Training Workshop for Young ICH Bearers(第一作者),Western Folklore Spring/Summer 2022年5月(A&HCI收录).
3、The Tradition of Rur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ity in Southwest Zhejiang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第一作者),Asian Comparative Folklore 2022年4月第75辑.
4、《社祭传统与村落公共性——浙江平卿村“做福”的再讨论》(独立作者),《节日研究》2022年第1期。
5、《中小学非遗教育传承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独立作者),《非遗传承研究》2020年第3期。
6、《当代成人礼俗的类型、源流与发展》(独立作者),《文化遗产》2018年第4期;CSSCI。
7、《伦理:中国成人礼的核心概念》(第二作者),《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CSSCI。
8、《从字说创作看元代冠礼的传承与变迁——兼论儒家的成人观念》(独立作者),《文化遗产》2016年第5期;CSSCI。
著作:
1、《成人礼》(独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版。
2、《百村社会治理调查研究(2019)》(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1、主持,2022年-2024年,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非遗保护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研究”
2、主持,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项目“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地域民俗文化与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研究”
3、主持,2022年-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4、主持,2020年-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国成人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及价值研究”
5、参与,2021年-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萧放教授主持)
6、参与,2017年至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魏礼群教授主持)
7、参与,2017年-2019年,文化部非遗司委托项目“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制度研究”(萧放教授主持)
8、参与,2014年-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萧放教授主持)
本科生课程:
民俗学概论(2022年至今)
研究生课程:
历史民俗学(2021年至今)
文献民俗志(2021年至今)
民俗学与非遗经典选读(2023年至今)
1、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1、2022年至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
2、2022年至今 中国社工联合会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