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深全国各高校优秀学子对北师大社会学院的了解与认识,吸引有志于学术研究与专业工作的人才继续深造,我院于2025年7月8日-9日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这是我院自2015年以来举办的第11届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近750名高校学生踊跃报名。经筛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57名同学脱颖而出,来到北师大海淀校区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活动期间,营员们积极参与学术讲座,踊跃与老师们进行互动交流。这次活动,不仅让营员们对北师大社会学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术视野,还为营员们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志趣、增进与同龄学子之间的友谊搭建平台。

7月8日上午,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京师学堂举行。首先,社会学院院长屈智勇教授在开营仪式上作欢迎致辞。屈院长介绍了学院深厚学术根脉与十年发展历程,展现学院在教学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卓越积淀。值此建院十周年之际,本次夏令营精心搭建“认知窗口”“体验空间”“导航站”三维交流平台,为营员铺就融合学术探索与职业思考的成长之路。他强调,在时代变革与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社会学人肩负着特殊使命,殷切期待营员们成为主动探索的求知者,于思想碰撞中点燃学术星火;成为真诚联结的同行者,在师友互动中凝聚成长力量;成为有温度的践行者,以深厚学养回应社会需求,以坚定担当投身时代洪流,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在与社会同行、与时代共振中实现人生价值。随后,社会学院教师高嘉敏进行学院介绍,展示了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特色、学科建设、学生就业与优秀毕业生等情况。接着,社会学院本科生黄舒静作为营员代表发言,表达了在学院多元包容、和谐共进的氛围中研学实践的深切感受,以及对通过夏令营与各位老师、同学在交流中激荡思维、收获新思的期待。开营仪式由社会学院张维军老师主持。





在开营仪式上,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总监、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楼玮群为营员们带来了“科技协同积极健康老龄化”主题讲座。楼教授指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化等四大挑战,而人口结构变化为积极健康老龄化提供契机,科技发展亦带来新可能,分析了老年人接受科技的影响因素、技术采纳的挑战及成功实施的条件,呼吁通过以用户为本的设计和共建支持环境推动积极健康老龄化。讲座深入探讨了科技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关联,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思路。讲座后,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交流,在“科技助老”、农村地区数字鸿沟等方面探讨了有意义的问题,获得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社会学院付媛媛副教授出席了本场讲座。





7月8日下午,学院六位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社会学的古典精神与当代愿景——千年变局下的沉思与追问”

谭江华副教授以社会学的起源与学科反思为切入点,分享了对社会学的实践心得。他梳理了社会学研究的演进轨迹:从古典社会学家专注于对现代性规律的阐释,到近现代学者热衷于对现代性境遇的书写,再到当代研究者痴迷于对现代性生活的讲述。并以“饮食、服装”等细微之处为案例,以小见大,展现出“有氛围、有心境、有态度、有追思、有感悟、有期待” 的研究视角,还勉励大家“以个人审视结构、以有限拥抱无限”,勇担使命,争做时代之灯、人类之火,用光芒照亮未来,用温暖普惠天下。
“社会转型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刘冰教授的讲座融合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深刻见解,聚焦我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的个体化、分层化、多元化、数字化等风险挑战。她运用过程研究方法,深入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从多个维度、不同阶段及相关机制入手,解析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路径与阶段特点。同时,刘老师分享了“数实相融”案例的一手调研资料,探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方向,引发大家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度思考。最后,刘老师鼓励大家“保持好奇,享受科研之旅”。
“持续追踪法:应用与案例”

巴战龙教授的人类学主题讲座围绕“持续观察法”展开,讲座开篇提出“告别方法崇拜”的核心忠告,强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与深耕少数研究方法的价值。巴老师指出人类学是关于“人”和关心“人”的学问,而持续观察法是以参与观察为核心,以包括人群志在内的案例研究为研究策略,关注社会文化变迁的方法,具有长时段、“小地方,大学问”等特点。同时,巴老师结合人类学家乡研究的独特价值,以自身2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为例,分享从初始调查到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历程,既展现了家乡研究在深入理解族群文化、捕捉社会变迁细节上的优势,也提出教育是社会基石、变迁是常态等发现,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路径,为研究者运用该方法提供了实践指引,也传递出对人类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平西根据地的抗日动员与人民非遗”

鞠熙教授的讲座以“平西根据地的抗日动员与人民非遗”为主题,从千军台村幡会、东村村山梆子戏等案例切入,聚焦平西根据地时期民间文化与抗日动员的关联。她结合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政策,梳理了东村山梆子剧团参与军民联欢、千军台幡会背后的群众组织等历史实践,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抗日动员中所承载的社会结构功能与政权建设价值。同时,讲座阐释了“人民非遗”的三层内涵——作为人民内在结构的标志、政权建设的手段、自我成就的象征,揭示了非遗与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相互成就的深刻关联,为理解非遗的社会意义提供了独特视角。
“从信息到行动:农村听障老人听力保健服务使用意愿与功能干预评估”

高嘉敏副教授的讲座探讨信息框架、补贴方式对农村地区听力障碍老年人听力保健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讲座结合健康信念模型与前景理论,聚焦农村听障老人听力保健服务利用率低、助听器佩戴率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综合社区调查、情景实验与定性访谈的混合研究设计,分析损益信息框架、实物与现金补贴方式对不同类型健康保健服务使用的影响。同时,高老师还分享了利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实施听力障碍老年人社会功能干预效果评估的研究证据,为推动健康老龄化、开展健康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与循证思路。
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社会工作实践

李继娜老师的讲座围绕“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社会工作实践”展开,聚焦当前儿童在面临压力时常见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特征,结合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引导大家识别危机信号,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在理论层面,李老师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深入讲解情绪如何由个体的认知解释所引发,帮助同学们更系统地把握儿童在危机情境中的情绪反应。讲座还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面向小学生开发和评估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推动“社工+教师”的联合干预模式实践,以及关于同伴影响效应的实证探索。最后,李继娜老师祝愿各位同学在北师大社会学院找到真心热爱的研究方向,开启新的旅程。
讲座内容精彩纷呈,引发营员们的热烈反响。大家踊跃与老师互动交流,围绕专业问题深入探讨,现场思维碰撞不断,直至活动结束仍觉意犹未尽,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
7月9日,营员们分组进行了个人研究案例汇报,老师们的亲和态度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感,营员们在展示中充分彰显自身优势,详细阐述研究案例内容与研究历程。各位老师从多维度进行点评,同时鼓励同学们大胆表达见解。在此过程中,营员们不仅沉浸于浓厚的学术氛围,接触到更多元的研究创见,更在同辈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夏令营期间,学院组织营员们参观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社会学院,通过学生志愿者对学院发展历程、学科建设成果的细致讲解,深入了解了北师大的深厚底蕴与社会学院的学科特色。大家在漫步校园、参访院馆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社会学院包容多元的学术氛围与温暖厚重的人文底蕴,对学院的师资力量、专业布局及育人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不少营员表达了对北师大社会学院的向往之情。学院老师也在与各位优秀学子的近距离交流中,看到了他们对学术的热忱与探索精神,期待未来能与大家在北师大校园再度相聚,共赴学术之约。

